在中国,没有哪项运动像乒乓球这样普及。
然而,作为我国“国球”,乒乓球其实起源于其他国家,它究竟是如何成为中国“国球”的?
乒乓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英国。当时,草地网球在英国十分流行。
英国什罗普郡草地网球协会青少年锦标赛。
但由于网球场地多在室外,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,他们就想出了在室内打网球的办法——用餐桌作“球场”,将书本或木板堆成“球网”,以酒瓶软木塞为球,用雪茄盒盖或羊皮纸作球拍击打球。他们把这个游戏叫作“桌上网球”(Table Tennis),也就是乒乓球英文名的由来。
至今,“Table Tennis”仍是许多体育赛事和组织的官方名称,例如,国际乒乓球联合会的全称是“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”。
乒乓球,其实是一个拟声词。
大约在1890年,有人开始使用赛璐珞材质制作的空心球作为玩具。英国越野跑运动员詹姆斯·吉布(James Gibb)发现这种空心球,弹性极佳,非常适合用于“桌上网球”。
以赛璐珞为材料制作的乒乓球。图源:wikipedia
渐渐地,越来越多人开始在桌上网球中使用空心球。而由于球拍击打空心球时会发出“Ping”和“Pong”的声音,因此“Ping-Pong”这个拟声词便成了人们对桌上网球的口语化称呼。
随着赛璐珞空心球替代了橡胶球、软木塞;木板替代了网拍,乒乓球的旋转和速度都有了质的提升,趣味性和竞技性也大大增加,于是这项社交游戏迅速在英国各阶层传播开来。
后来,随着商业推广和文化交流,乒乓球也逐渐从英国传播到全世界,成为国际竞技体育活动。
图源:freepik
1904年,上海一家文具店的老板从日本买回10套“Ping-Pong”器材。根据中文翻译“信、达、雅”的原则,“Ping-Pong”被巧妙地译作乒乓球。从此,乒乓球运动传入中国。
值得一提的是,赛璐珞的主要成分是硝酸纤维素塑料,极易燃烧,如今乒乓球已普遍采用绿色环保的新材料——醋酸纤维制作。
图源:freepik
中国铁路部门也明确规定,禁止携带“赛璐珞”材质的乒乓球进站乘车。下次乘车前,如果携带了乒乓球,请检查上面的标识。标识为“40+”的是醋酸纤维材质,如果没有标识或标识为“40”的,都认作赛璐珞材质,不可以带上高铁。
由于乒乓球对场地要求极低,一张球台、两块球拍即可开展,且器材成本低廉,非常适合作为日常健身运动。
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,官方便大力推广开来。
运动员容国团。
1959年,中国选手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男子单打项目的冠军,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,顿时在全国引发了乒乓球热潮。甚至在当时,乒乓球还发挥了外交作用。
1986年,乒乓球首次被称作“国球”,在杂志《瞭望》里刊登。后来,这一称谓迅速得到了全民认可。
与此同时,中国乒乓球队在各种国际赛事上狂揽奖牌,更是让乒乓球坐稳了“国球”宝座。
除了乒乓球的故事,你还想看到小编分享哪些体育趣味知识?快来评论区留言吧!
原标题:《乒乓球并不起源于中国,它是如何成为“国球”的?》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