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期,周王朝逐渐衰败,各诸侯国为了抢夺土地,连年争伐,常常出现“争战于野,杀人盈野;争战于城,杀人盈城”的局面。各诸侯国实力的竞争基本在兵力上。《论语》中称一国之大小多用军队数量来计算,如“道千乘之国”由也,千乘之国,可使治其赋也”“千乘之国,摄乎大国之间”。那么,这里的千乘之国究竟有多大呢?
“百度•百科”中解释为:“乘,意为辆,这里指兵马。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,车上甲士3人,车下步卒72人,后勤人员25人,共计100人。千乘之国,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,即诸侯国。春秋时代,战争频发,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。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。”言外之意,《论语》中孔子及其弟子反复提到的“千乘之国”,是拥有十多万军队的诸侯国,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中等大小的国。
春秋时期,征战频繁,诸侯国的实力基本靠战争胜负决定。在各国扩张土地过程中,有兼并壮大的,也有削弱甚至灭亡的,各诸侯国的实力此消彼涨,没有定数。吉本道雅根据《左传》记载,按“乘”计算研究春秋时各国国力,结果显示“千乘之国”出现于公元前六世纪下半期,当时晋国为第一大国,最多时拥有4900辆(公元前537年)战车。公元前529年,晋昭公主盟平丘之会,晋出兵4000乘(《左传》)。孔子所在的鲁国于公元前534年也拥有1000辆战车,此外,千乘之国还有楚、秦、莒等。但在孔子五十岁左右时,晋国已由原来的4900辆战车,降到1000辆,鲁国仅剩300 辆,后来于公元前488年又恢复为800辆。秦、齐、楚、郑等国皆没有达到千辆兵车。春秋后期,楚国逐渐强大,苏秦描述为:“地方五千余里,带甲百万,车千乘,骑万匹,粟支十年,此霸王之资也。” 清高士奇《左传纪事本末》称“春秋灭国之最多者,莫楚若矣”。春秋近300年间,楚国曾先后兼并61国。所以苏秦的“车千乘”应该指的是数千辆兵车。此时,楚国属于超级大国。
春秋时期,晋、楚、齐位列大国,但在孔子生活的时代,齐国在公元前506年发生政变,实力削弱,已不再强大。秦国、鲁国等属于千乘之国。《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中子路率尔而对曰:“千乘之国,摄乎大国之间,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;由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”就是指治理鲁、秦等这样的中等国家。子路的说法也许并不夸大。孔子“哂之”,只是表明他不够谦让,并没有说子路不适合治理千乘之国。在《论语•公冶长》一篇中,孔子评价子路说:“由也,千乘之国,可使治其赋也。”在《论语•雍也》篇中,孔子又说:“由也果,于从政乎何有?” 可见子路的治国理政才能是非常强的。
虽然孔子不谈战争,但《论语》中仍用“千乘”“百乘”等表明兵力强弱的词来评判一国实力,可见,当时各诸侯国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扩大军队数量,增强军队战斗力。“百乘”“千乘”乃至“万乘”就是对诸侯国国力强弱的判定。
来源|《语文报·高二版》
编辑|鹃子
校对|小清
责编|古月
副主编|温鹃 常璐
主编|李爱东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